数据记录详情

Lepidodendron Lepidophloides Yao, 1980

中 文 名 :鳞皮鳞木
科名信息:Lepidodendraceae,鳞木科
属名信息:Lepidodendron,鳞木属
文献描述:1980 Lepidodendron lepidophloides,赵修祜等,页74-75;图版3,图1、2、6 1995 Lepidodendron lepidophloides,李星学,图版46,图2、3;图版47,图5 2002 Lepidodendron lepidophloides,Wang et al., p.362-366; figs 1-11
形态描述:当前标本为单独保存的从茎上脱落下来的叶座。茎的其它部分,如周皮、皮层和中柱等均不明。叶座螺旋状排列,紧挤,透镜状或眼睛状,两侧角尖锐,并向外延伸,形成明显侧翼,有时微向上或下弯曲(图版2,图F、G;插图3-3,图B、C)。叶座大小变化较大,自6-7mm高,12mm宽,至20mm高,30mm宽。叶迹和侧通气道均位于叶座下部,因此,叶痕应位于叶座下部。叶座表面平,叶痕不突起。叶迹维管束宽V字形,1.5-4mm宽。径切面上叶座略呈平行四边形,略向外向下倾斜,使得上、下叶座略呈叠覆状。叶座肉质,厚达5-6mm。由薄壁的薄壁细胞构成。叶舌大,洋葱形,长至少1.2mm,基部直径达4-5mm,具短的尖头(图版2,图H;插图3-3,图A)。叶舌穴深,基部形状也呈洋葱形,但上部细长,向外及向上斜伸,开口位于叶座的上部,可能紧挨叶痕的顶部。维管束宽V字形,1.5-4.0mm宽,由上面的木质部束和下面的维管束鞘构成。木质 部束厚1-2个管胞。维管束鞘由厚壁细胞构成。侧通气道与维管束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或略低,近圆形、椭圆形或卵形,直径0.8-1.5mm,由直径略小于叶座细胞的薄壁细胞构成,常具黑色内含物,排列疏松。维管束和侧通气道均近水平或略向下向外延伸。在比较大的叶座,在维管束和叶舌穴周围常发育有辐射状伸长的空腔。
比较研究:当前标本根据叶座形态和叶痕的位置,无疑可归入姚兆奇(见:赵修祜等,1980)根据印痕-压型化石建立的鳞皮鳞木Lepidodendron lepidophloides种内。目前,广义的鳞木属Lepidodendron Brongniart已被DiMichele(1983)修订为狭义的叶座具四个通气道(痕)的茎。当前标本无论在叶座形态及解剖构造上与奇木属Diaphorodendron和杂木属Synchysidendron都有很大区别。狭义的鳞木属Lepidodendron (Brongniart) DiMichele的叶座肉质,较厚,与当前标本较相似。但前者的叶座纵长形,叶痕位于叶座上部,叶舌细长,叶舌穴开口距离叶痕顶角有一段距离,这些与后者不同。当前标本与鳞皮木属Lepidophloios Sternberg在叶座形态、叶痕位置以及叶座均为肉质,较厚等方面相似,区别在于后者的叶痕部分强烈突起并下弯,将下面的叶座部分覆盖,叶舌穴开口远离叶痕顶角,叶舌细长(DiMichele, 1983)。当前标本的叶痕大,叶迹由两根呈宽V字形的维管束构成,与封印木属Sigillaria Brongniart有些相似,但后者的叶痕一般几乎占据整个叶座的面积,且上下叶座排列成整齐的纵列,与当前标本不同。总之当前标本代表了一类比较奇特的鳞木类叶座,难以归入任何一个现有的属内,很可能代表了一个新属。由于其它构造,如皮层、周皮和中柱等均不明,建立新属的条件尚不具备,因此,暂归入鳞木属内,存疑。从目前煤核内发现的全为脱落的叶座,而未发现着生该种叶座的完整的茎判断,该种茎的叶座可能在生长的较早阶段就脱落了,鳞皮木属也具有类似特征
时代产地: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煤矿汪家寨组顶部1号煤层煤核;晚二叠世晚期
图版信息:图版2,图F-H;插图3-3
数据来源:中国煤核植物(2009),页码:26